以下文章来源于不想延期 ,作者王掌柜的大排档
(资料图)
关注并将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」设为 ★ 星标
每天早上更新,与你一起成长
作者从自己遇到的面试题为主要切入点,探讨产品经理在面试时,该如何回答—— " 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 " 这一问题,希望本篇文章,能帮助你解决类似的情况。
作者:不想延期
微信公众号:不想延期
原文标题:面试疑惑:产品经理没有拿得出手的 " 成果 ",怎么办?
题图来自 Unsplash ,基于 CC0 协议
全文共 1818 字,阅读需要 4 分钟
这是一个在上个月做模拟面试,1v1 沟通时出现了多次的话题,应该会存在很多共性,所以今天聊一聊我的看法。
对于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分析:大多数情况下,产生这个问题在于自己缺少直观的成果。因为我们会习惯性认为产品成果更多体现在用户量、转化率等明确的运营指标上。
而拥有拿得出手的指标,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。它不仅需要个人能力,更依托于团队能力和公司能力。
所以,对于这个 " 成果 " 问题,我的建议是:首先要重新定义成果。
产品力确实不好衡量,因为这份能力不客观,不像跑步速度,快与慢很容易评判。
类似不容易衡量的还有 " 善良 "、" 诚实 "、" 忠诚 " 等。
那产品经理的成果应该是什么?我觉得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:
可以直观看到的成果
我们最容易想到的,或者比较在意的产品成果,有哪些?
是产品的口碑?功能大小和数量?迭代次数和频率?盈利效果?或者是哪个运营数据?
对于不同的行业的产品,从类似角度来看,都可以列出很多指标,而且不仅仅是运营数据。比如我之前看到过一些做了很多年项目,但是一直没有上线,或者上线之后没有达成业务运营目标的同行,会着重表现自己对于团队效率提升、产品设计全面性等维度梳理成果。
换个角度来看,别人的认可,你觉得是自己的成果吗?我觉得也是。
所以本身从定义来看,成果不应该局限于运营数据。一方面是很多人没有拿得出手的运营数据,另一方面,以运营数据来衡量,本身也是非常片面的。
可以衡量的小事
另外,很多可衡量的小事,也是自己多年来的成果。
比如通过自己的摸索,形成了一套更有效的画图方法,比如流程图、数据流图、资金流图,不同的类型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是不同的。
比如结合自身和团队的习惯制定了一些文档管理规范、协同流程、使用了几类工具让工作效率提升等等,这些可衡量的小事情,也都属于个人成果。
因为成果,实际上是能力的客观展现。
把能力具象化
因此,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如何将自己具备的 " 产品能力 " 具象化?
比如沟通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、文档撰写能力等,这些能力在面试时是很难量化的,那我们如何让对方明确自己具备了这些能力,也是讲究技巧的。
另外,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成果。很多同行没有经历过产品上线,所负责的产品就搁浅了。但是如果我们懂得复盘的方法,一样可以从中收获很多能力。
而且这份能力,或许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。
关注成果,容易让自己顾此失彼
我不喜欢对产品进行 KPI 考核,因为一旦设置了 KPI,一定会限制多维的发展,大家只做考核内的事情,关注点就变了。
虽然说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,通过目标、成果的量化,能够提升团队效率和战斗力。但这套 " 完善 " 的考核机制却是很难孵化出来,尤其是对于起步阶段的团队。
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,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之努力时,可能会忽略其他关联能力的提升。毕竟产品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。
当然,这又和团队管理相矛盾。所以我觉得无论自己所处的团队是否有类似于 KPI 的考核机制,作为个体而言,都应该站在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。
有些不在考核范围内的能力,也需要我们不断提升。而且提升之后能够为直接目标提供很多帮助。
其实这也是从表象成果到底层能力的贯穿。
重点不是你有哪些成果
如果聚焦在面试过程中,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已达成哪些成果,而是让面试官相信,因为你的加入,团队能够达成哪些成果。
关键就在于 " 空间性 " 和 " 可能性 " 上。
所以把当下的能力量化,寻找被自己忽视的能力,已经习惯的能力,再从中找出佐证和进阶方法,以自信的讲故事的态度表达,效果事半功倍。
现阶段最需要的成果是什么?
最后,面试也好,同行讨论也罢,这些话题其实都是对自身能力的梳理,通过不同的问题来觉察自己。
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和明确目标,更是发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,下一步最需要提升的素质是什么,采取哪些具体的行动可以让自己完成这一个个小目标。
所以,你觉得自己现阶段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?下一步,就去付出行动吧!
因为焦虑的本质,还是缺乏能够让自己看到反馈的行动。
想学习更多产品、运营知识
标签: